<span id="dthzv"></span>
      <pre id="dthzv"></pre><nobr id="dthzv"></nobr>

            新聞資訊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行業新聞

             在全國各地,社區養老的發展已經初見成效,但在發展的深度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首先,社區養老機構的職能應進一步清晰,服務也應有統一的標準。為了盡可能滿足老人的不同需求,不同的社區應該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設立相應的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但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作為基礎要求,如何保障老人得到的服務是安全放心的呢?比如“小飯桌”“衛生服務中心”這樣比較普遍的社區養老機構,應該有明確的定義,對其職能進行界定,進而設立標準,讓社區養老服務產業得到更規范的發展。

            社區養老還需更規范更貼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解決方案

            社區養老還需更規范更貼心
            其次,對于為居家老人提供上門服務,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愿意去老人家里進行服務的志愿者其實并不多,而且這些志愿者都沒有什么專業背景,也不能要求他們在老人家里做家務,只能是陪著老人聊聊天。如果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出了問題,這個責任應該誰去承擔?另外,志愿者本身沒有相應的保險,如果老人出了問題,又應該讓誰來賠償?這些非專業的志愿者究竟能對老人起到多大的幫助作用?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F在已經有專業團隊對老人進行上門服務,包括心理疏導人員和家政服務人員,但這顯然不屬于志愿服務的范疇,他們多是以實體法人團體的形式提供上門服務,成本自然會提升不少。上門服務是社區養老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其發展卻最為緩慢,這與上述問題是分不開的。想讓社區養老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一方面要立足于培養專業人員,提升志愿者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讓專業團隊在社區養老服務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
            再次,讓老人在家里或者是社區內部解決基本醫療需求問題,不用動不動就去大醫院。前幾年,“家庭醫生”的概念是社區養老服務的主打品牌,但是實際操作中并沒有落地。另一方面,如何讓更多的醫療人才留在社區醫院,盡快提高社區醫院診療水平,也是一個重大課題。
            加快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社區和街道的工作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即根據每個地區不同老人的需求,社區和街道應該有更多的自主權建設社區養老新模式。換句話說,社區養老產業建設應該是社區和街道為主,政府只是承接各種項目的申報、審批和資金支持,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社區養老服務的個性化需求。
            以社區為主導的養老模式,還要求全面了解老人的需求,不僅解決老人的基本生活問題,更應該給予老人心靈的溫暖,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的目標應該逐步從注重解決基本生活服務向服務生活和溫暖老人的心靈轉移。醫療、餐飲、居住是老人生活的基本問題,但這并不是養老的終極目標。在提升醫療水平、社區服務水平、培養人才、加強養老硬環境建設的同時,應更多著眼于軟環境的提升,制定更加貼近老人內心感受的養老模式,真正讓老人在社區中找到家的溫暖,從內心感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