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由于相關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加上研發能力有限、養老智能設備價格偏高等原因,導致其智能化程度偏低。目前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已推廣普及,并配備智能腕表等終端設備,但不少機構和企業僅利用設備進行信息采集和統計,無法實現數據信息的分析、整合和共享,離供需精準匹配以及個性化服務“智慧化”還有距離。從服務方式看,目前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多停留在“線上接單、線下上門服務、電話回訪”水平,以人力操作為主。 三是相關政策法規及標準需進一步完善,各參與主體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智慧健康養老涉及政府、平臺運營商、醫院、家庭等多個主體,但目前該服務主要依靠政府購買,且政府出臺的政策側重于宏觀指導,缺少實施細則,各參與主體之間在溝通、協調、合作、互動等方面都處于摸索和磨合階段,相關資源信息難以實現共享。 四是高素質專業人才缺乏。智慧健康養老需要大批產品設計人員以及醫護、營養、康復、心理咨詢等專業服務和管理人員。我國現有養老服務人員約30萬人,受過專業訓練者僅10萬人。同時,服務人員學歷多為高中以下,能勝任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專業人才極度匱乏。 提升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質量的路徑 一是加強信息化建設,為智慧養老服務的完善提供技術支撐。政府方面,應加大對智慧健康養老企業的政策、資金及技術支持力度;企業方面,要加強相關技術的研究,研發高水平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服務平臺和質優價廉的智能養老設備;完善相關智慧養老平臺,做好技術支持和信息保障。 二是倡導以老為本,充分關注老年群體的需求。針對老人需求設計易操作、安全可靠的智能養老產品;加大老年人信息技術使用培訓;幫助老人轉變養老觀念,合理引導市場消費預期,營造促進智慧養老服務消費的良好氛圍。 三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機制。除資金和技術支持外,政府還應加強對智慧健康養老市場的宏觀調控,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行業標準體系和法律保障體系,確保產業有章可循;嚴格審核智慧養老企業資質,建立和完善“準入制度”;建立智慧養老服務監督、評價機制,對服務供應商、服務人員等進行績效考核;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都要有為老年人服務的意識和行動,以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共同體。 四是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政府應積極探索和出臺智慧養老服務人才相關政策,為智慧養老服務發展創造人才支持環境,同時完善高校相關專業的設置,為智慧健康養老人才培養提供保障;高校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育人機制;企業要完善養老服務人員培訓體系,幫助其提升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同時健全考核和獎懲機制,保證人才留得住并愿意留在養老領域。 |